凝聚数字经济发展共识 探讨产教深度融合路径

发布时间: 2023-07-25


大力推进产教深度融合,科学做好供需对接,将为社会、企业、学校、学生带来长远利益,更将为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教育强国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抢抓数字变革重大机遇,深化产教融合、赋能提升经济社会发展已成为新共识。如何通过产教融合,持续为行业输送各类人才,赋能数字经济?这些问题需要深入探讨。鉴于此,7月14日,数字经济与产教融合论坛作为2023(首届)产教融合发展大会的创新论坛之一在河北雄安顺利召开。
论坛形成共识:产业快速数字化,促进了产业融合、专业融合,从而带来了基于相应产品生产的岗位融合。产教融合的面向,正逐步走出传统岗位、技术、专业乃至专业群的视野。产业学院是实现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困境突破的创新实践,也是数字化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深化产教融合,要坚持系统思维,打造优质教育资源,培养数字经济时代应用型人才。
以产教融合促进数字人才培养
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明确了产教融合对数字经济发展的支持作用,提出“支持高校、龙头企业、行业协会等加强协同”,同时提出“加强职业院校(含技工院校)数字技术技能类人才培养,深化数字经济领域新工科、新文科建设,支持企业与院校共建一批现代产业学院、联合实验室、实习基地等,发展订单制、现代学徒制等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此背景下,打造四方合作平台,以系统思维深化产教融合,培养数字经济时代高质量人才,对于促进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做强做大做优数字经济、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具有重要意义。
数字经济包括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发展,整体上看,城市综合经济实力与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呈现正相关。对外经贸大学继续教育与远程教育学院副院长黄健青表示,据《产业数字人才研究与发展报告(2023)》估算,当前数字化综合人才总体缺口约在2500万至3000万左右。于教育行业而言,面临的一个非常严峻的任务,是如何培养真正适应数字经济时代的具备国际视野和新思维、较强的数据决策与创新能力的数字化人才。
“教师发展是产教融合的主体力量。产教融合的真正主体,既非学校,也非企业,而是教师。”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校长卢坤建表示,产教融合所需要的教师的基本能力是教学能力,对头部企业技术发展走向的领悟、把握能力,以及满足中小企业技术服务与培训需求的能力。要以教师企业实践为抓手推进技术服务能力提升、推进与岗位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教学改革。一是面向区域头部、标杆企业,针对专业特性、产业特点选择实践企业;二是对企业问题的认定,经由校企双方专家研究论证,从而让问题进入技术、培训服务与“三教改革”的议程;三是聚焦“三教改革”,带着问题去企业“看”,对于头部企业技术发展走向和中小企业技术服务需求,进行“三教改革”视阈下的问题梳理;四是通过校企合作项目、纵向课题或校内课题、学生毕业设计等途径解决。在他看来,产业快速数字化,促进了产业融合、专业融合,从而带来了基于相应产品生产的岗位融合,即数字化催生岗位工作技能的融合和重构。
黄健青同样强调,要以产教融合打造优质教育资源,以三教协同培养应用型人才。其中,优质教育资源要具备几个目标特征:特色、真实需求、项目驱动、前沿数字科技应用、教学设计、立体化教学支持、横向融通。
在任何时代,人才都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关键力量。而在新基建的浪潮下,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人才的需求正在被放大。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刘春梅表示,学校紧密对接光谷“光芯屏端网”等新一代信息产业,将数字化技术融入专业建设,构建产教融合平台,深化专创、课创、科创、赛创结合,探索了“专数融合、区校联动、四创结合”的创新型数字工匠培养新路径。“专数融合”是坚持专业围绕产业建,通过数字化升级专业、数字化改造课程、建设数字化资源、提升教师数字化教学应用能力等举措,提升创新型数字工匠培养的专业格局。“区校联动”是携手政校行企470余家理事单位,成立“武汉·中国光谷”市域产教联合体,深化产教科融合,形成“标准构建+路径提供+能力培养+创新引领”的创新型数字工匠培养协作网络。“四创结合”是推行专创融合,在软件技术等专业开展试点,形成“1+9”专创融合专业方阵;实施“双阶十步”法,分阶段实践将专业课程融入双创项目步骤,实现课创融合;以科创、赛创融合,促进产学研赛创结合,以创新能力提供数字工匠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动能。
以满足高质量发展需求为着眼点
产教融合既要立足于当下就业和用工所需,更要以满足高质量发展需求为着眼点。随着国家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产教融合当秉承因地制宜、因校制宜的发展方略。
一直以来,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坚持以服务国家战略、契合区域发展、支撑产业升级为导向,坚持立足区域、依托行业、服务三农的办学思路,正不断释放“校社政企”四方强大合力,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为产业转型升级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注入“经贸”力量。“学校聚焦区域重点优势产业和杭州市钱塘区数字经济、生命健康和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着力打造供销社行业特色鲜明、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体系。”该学院校长陈德泉表示,学校响应数字变革新动能号召和数字化改革浪潮,持续推进“数字工匠”学院、钱塘区食品安全公共服务平台、钱塘区跨境电商创新服务中心、钱塘区数字化财税金融协作中心等多个产教平台建设,打造“钱塘—经贸”区校共生发展模式,为钱塘区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动力、增添了活力。
通辽职业学院(通辽乡村振兴学院)作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重要教育资源,主动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上找准工作切入点和着力点,充分发挥自身独特优势,推动职业教育精准契合乡村发展需要,在实践中探索了有职教特色的助农兴农新举措,努力实现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高质量发展。该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刘东华表示,通过创新学院特色“农”模式,完善人才培养“农”体系,搭建产教融合“农”平台,学院助农取得初步成效。通过培训农业科技领军人才、农村紧缺实用人才、农村创新创业等人才,着力推广一批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为农牧企业、合作社等提供全链条技术技能服务,提高了学院服务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贡献度。
以企业主导推动产教融合深化发展
产教融合的核心与关键是发挥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通过“引企入校”,直接将企业需求传导到学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之中。因此,要发挥企业主导作用,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化发展。
“产教融合是数字化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新华三人才研学中心方案规划设计院院长赵磊表示,在产教融合、产学研协同、产业学院等模式下,新华三不断拓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提升人才的数字化创新能力、数字化洞察力、数字化连结能力,以产教融合助推数字化转型。此外,新华三获批多个“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结合企业真实需求与院校人才培养计划推出技能培训课程,将产业与院校人才培养实现无缝对接。
中软国际教育科技集团高级副总裁高岩表示,中软国际产业学院强调的是共同管理、共同投入、共同承担和联合培养,即以“1+1+N”产学合作模式(学校+中软国际+产业生态企业)构建产业生态价值链,共同建设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等多主体共建共管共享的产业学院。
值得一提的是,高岩提出了产业学院合作过程中需要关注的问题:一是学校预算采购更偏重硬件和固定资产采购,对课程资源、软件和运营服务预算投入不足;二是联合人才培养过程中,高校与企业所承担权与责如何划分,教育课程模块如何分工;三是如何按照校企双方贡献度合理化、合规化分配教育经费;四是如何培养双师职业教师,如何让企业优质的工程师走进高校,如何让高校教师参与到企业实际项目;五是提升企业对职业教育的认知度,能否将企业的真实岗位需求与学校职业人才培养深度融合;是在职业教育数字化进程中,如何将职业教育资源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满足职业教育过程中场景适配、专业化标准和项目制教学的要求。


上一篇: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全国行暨枣庄市工业企业数字赋能大会召开

下一篇:职教云平台赋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研讨会在贵阳召开